【記者林秀貝/綜合報導】
中醫的多元日漸成為民眾就醫的首選!傳統脹氣便秘都是吃止痛、軟便劑、通便藥,現在中醫也有精準治療效果。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24日特別舉辦「從腸胃到筋骨,中醫治療常見疾病」記者會說明。
員榮醫院中醫部林親怡醫師表示,中醫在應對脹氣與便秘問題上具有許多優勢。林醫師指出,從中醫辨證論治的角度來看,脹氣與便秘通常是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津液失衡所引起,例如氣虛、血虛等。中醫在治療腸胃問題方面的手段多樣,包括中藥內服、針灸以及外治法。研究也顯示,中醫療法在提升生活品質、改善布里斯托糞便形態、降低復發率及縮短排便時間等方面均有顯著療效,若採用多管齊下的方式,效果更佳。
林醫師強調,中醫治療具有高安全性和低副作用,能夠提供個人化的診療,尤其在寒症與虛症的情況下更具優勢。不僅著重於緩解眼前的不適,還致力於「注入腸力」,恢復腸道的正常功能。許多案例顯示,患者在中醫治療下排便更順暢,情緒獲得改善,對於長期便秘者,提供了一個安全且有效的選擇。在治療過程中,醫師會排除器質性病變,並針對焦慮、生活作息不規律等因素進行治療,以提升生活品質。
和美東方中醫診所翁銘佑副院長提醒國人「痠痛看中醫」,分享中醫「以痛為俞」理念與現代筋膜系統研究的結合。過去總把疼痛與發炎畫上等號,會中強調,疼痛是身體自救訊號,透過針灸、推拿等中醫療法,結合筋膜鬆解技術,可疏通經絡、促進氣血循環,有效緩解慢性疼痛,提升組織修復與免疫功能。
研究顯示,針灸對骨關節炎的療效高於非類固醇消炎藥(NSAIDs),且安全性更高,副作用低,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可行選擇。筋膜系統作為人體連續網絡,與中醫筋經、經絡高度對應,透過按壓與針灸刺激,能改善局部酸中毒、代謝廢物堆積,進而減輕疼痛與肌肉緊張,長期規律治療更可逆轉關節炎、改善循環效率。
呼籲民眾重視身體訊號,避免過度依賴消炎藥,應與中西醫師配合,建議每年或每季接受中醫評估,讓中西醫整合為患者帶來全方位健康益處。